人格違常與共病憂鬱症患者重複自殺率高

【新唐人2009年2月25日訊】(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25日電)自殺率躍升全國10大死因之一,高雄長庚醫院調查共病憂鬱症人格違常病患重複自殺率是其他精神病患的35.8倍,女性重憂鬱症患者血中腦源神經營養因子蛋白質濃度低於正常婦女。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團隊接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自殺個案之追蹤研究」3年計畫,去年底完成,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昱、黃條來今天舉行記者會發表成果。

李昱指出,台灣自殺率已高居國人死亡率第9位,重複自殺企圖的危險因子包括過去自殺企圖史、人格違常、憂鬱症、酒精與藥物依賴、單身、離婚或分居、精神治療史、不良社交、暴力史、人際關係衝突、年齡介於25到54歲。

精神科團隊收集醫院2004年8月到2006年7月自殺未遂的490名患者,進行追蹤研究分析,患者年齡20到40歲間,平均年齡37.3歲,53.9%沒有工作。自殺方式以藥物過量居多,佔58.3%,其次依序是割腕22.9%、燒炭9.8%、喝鹽酸或化學藥劑8.6%。女性以藥物過量自殺居多,男性則是服農藥或殺蟲劑較多。

李昱表示,一年後完成331人追蹤,其中254人未再企圖自殺,重複企圖自殺者77人,其中10人自殺身亡。重複自殺者平均年齡較未再自殺者年輕,重複自殺者沒有工作比率也高於未再自殺者,比率是63.6%與49.2%。

重複自殺者較未再自殺者有較多共病及其他精神疾病,比率是44.5%、22.8%;也有較多慢性憂鬱症、人格違常、焦慮症、暴食症、家庭問題。

李昱表示,預測重複企圖自殺,共病憂鬱與人格違常患者,較只有憂鬱症、人格違常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危險性高,是其他精神疾病的35.8倍。人格違常共病憂鬱症是重複自殺最顯著的危險因子,因此自殺企圖病患應接受精神科的評估與診斷,進一步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才能有效預防自殺。

黃條來進行「台灣人血液中腦神經源營養因子(BDNF)蛋白質濃度及基因多型性與重憂鬱症患者之關係及其追蹤」研究,他表示,BDNF基因被認為是影響各重大疾病形成的重要基因,BDNF經由酪胺酸激(酉每)b 接收器的調節可影響神經可塑性,調節神經細胞的存活,更可參與各種神經細胞的反應,也可影響神經細胞的分化。

  他表示,女性重憂鬱症患者血液中BDNF蛋白質濃度較正常女性低,比率是N=91、N=60。經4周治療,BDNF濃度顯著增加。南韓的醫學報告顯示BDNF可作為重憂鬱症病患症狀復發及自殺行為的預測因子,高雄長庚醫院正在追蹤中。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