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唯一禮砲連 砲聲在榮譽在

【新唐人2010年9月19日訊】(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19日電)友邦元首來訪,中華民國總統都會在自由廣場舉行軍禮歡迎,盛大儀式吸引群眾圍觀。當焦點聚集在場中央的樂儀隊時,三軍唯一的禮砲連在角落用砲聲向外賓致意,彰顯國家榮譽。

在軍禮儀式中鳴放禮炮,最早來自18世紀的英國海軍,用來表示卸除武裝及尊崇之意;火砲施放越多發,亦即解除越多武裝,也就表達了更高敬意。

依國際慣例,來訪元首接受禮砲為21響數,最為尊崇。在台灣,這項任務就由陸軍第六軍團關渡地區指揮部禮砲連執行,為台灣三軍部隊中唯一的禮砲連,成立於民國50年。

軍禮中,禮砲連必須在為時1分鐘內施放完21響禮砲,等於3秒要放1發,時間壓力不小。禮砲連長張庭維說,有時火藥發生問題,臨時不擊發,就要靠各環節緊急應變,由下一門砲補上施放。

禮砲連每次出任務,要在清晨5時左右出動,及早就位、練習,等待正式儀式開始。雖然施放禮砲僅約1分鐘時間,但在整個軍禮及總統、外賓講話過程中,都必須維持整齊軍容,時間長達1個半小時。

張庭維表示,施放禮砲,晴雨各有陣地,每次都需出動8門砲,晴天、雨天各4門,分別布置在不同場地,以因應天候變化,避免影響施放禮砲。

執行任務時,每門砲有指揮旗幟的砲長、發射手、裝填手、接彈手及預備手在旁,另有連長、副連長、計時手、計彈手及話務在稍遠處指揮。

相對於三軍儀隊,禮砲連只有砲聲,沒有鎂光燈。不過,對禮砲連成員來說,「當砲聲響起,我與國家榮譽同在」的信念,就是擔任這個任務的最佳寫照。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