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時分】台灣購買美國濱海戰鬥艦?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12月05日訊】台灣從美國購買軍艦不是什麼新奇的事情,但最近有傳聞指出,台灣在考慮從美國購買濱海戰鬥艦,在網上引起不小的討論,那麼濱海戰鬥艦是一款什麼樣的軍艦,台灣適合購買濱海戰鬥艦嗎?

台灣為什麼考慮購買濱海戰鬥艦

台美軍事專家梅復興在11月20日發表文章,原文是這麼說的,美方官員日前透露,台灣已向美方提出採購美海軍除役的「濱海作戰艦」的要求,於今年夏天就已開始洽談。文章分為上下篇,詳細地探討了濱海戰鬥艦的性能,以及台灣是否適合購買濱海戰鬥艦,有時間的話大家可以去仔細閱讀這兩篇文章,我本期節目的很多素材也是來源於梅復興先生的文章。

聽到這個新聞,我想大家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台灣為什麼要購買濱海戰鬥艦?原因很簡單,現在台灣海軍的軍艦數量已經不足以滿足任務需求,大量的軍艦急需替換。

首當其衝就是六艘諾克斯級巡防艦,美國的諾克斯級巡防艦是在60年代末期70年代開始建造的,在90年代以後,台灣陸續通過租賃加購買的方式獲得了八艘濟陽級護衛艦,其中兩艘已經退役,目前還有六艘仍然在服役,這些軍艦到現在已經有50年的歷史,已經到了服役的最後年限。

台灣原本計劃開發新一代巡防艦(震海計劃)來替代諾克斯級,然而震海案多次延宕,原本計劃2018年開始建造原型艦,方案多次更改,現在已經變成了輕型巡防艦計劃,在今年11月正式開工。不過距離服役至少還有兩到三年的時間。

在這樣一個真空期,尋求新的軍艦來替代諾克斯級就成了台灣海軍的當務之急。而這個時候,美國的濱海戰鬥艦就進入了視野。為什麼台灣在考慮濱海戰鬥艦?

背後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濱海戰鬥艦都是非常新的軍艦,濱海戰鬥艦的第一艘自由號,2008年服役,2021年退役,服役13年。第二艘獨立號,2010年服役,2021年退役,服役11年。而後面的軍艦服役時間就更短了,LCS11 2018年服役,2023年退役,不過是服役5年時間。

也就是說,原本設計服役年限能達到40至50年的軍艦,美國人用了五年、十幾年就不用了,它的船體相對來說比較新,如果其它國家購買之後,能夠使用更長時間。

第二個原因,就是在未來幾年不斷有濱海戰鬥艦退役,台灣如果要買的話,那是熱艦移交。在未來兩年內,至少有五艘濱海戰鬥艦將會退役,根據梅復興先生的分析,預計在2024年度將退役兩艘獨立級,2025年度退役三艘自由級。其中這退役的三艘自由級,全部都是2019年才剛剛服役。

也就是說,如果台灣要買,當年就有正在服役的軍艦,可以立刻轉交給台灣海軍。一般來說,一艘軍艦退役之後會進入封存狀態,讓封存狀態的軍艦重新服役,需要時間、金錢重新翻修,恢復到服役狀態。而美國濱海戰鬥艦每年都有退役的新軍艦,直接拿來使用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第三個原因,就是價格便宜,根據梅復興先生的分析,台灣可以通過EDA,也就是剩餘國防物資管道獲得,可以將報價壓低至建造成本的5%,這些軍艦當時的售價高達44,000萬美元,而台灣如果採購的話,也就是2000多萬美元一艘軍艦,不到7億新台幣。而台灣目前自己正在建造的輕型巡防艦,其艦體的成本就需要45億新台幣。也就是說,購買美國六艘濱海戰鬥艦的價格,和自己造一艘輕型巡防艦的價格一樣。

所以綜合來看,濱海戰鬥艦船體非常新,而且交付給台灣是熱艦移交,第三就是便宜,一次性從美國購買六艘濱海戰鬥艦,也就相當於台灣自己造一艘輕型巡防艦的價格。再加上台灣現在急需新的軍艦來替換老舊的諾克斯級,台灣想要求購美國濱海戰鬥艦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們說了該方案的好處,接下來我就要細數該方案的缺點了,剛才在介紹濱海戰鬥艦的時候,我想很多觀眾朋友心裡都有一個疑問,濱海戰鬥艦服役5至10年,美國人就退役了,不要了。為什麼好好的軍艦你不要了,這背後肯定有原因啊。

濱海戰鬥艦有三個缺點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濱海戰鬥艦是九十年代冷戰之後,美國海軍閑著沒事兒開發的一款小型水面軍艦。為什麼我說美國海軍閑著沒事兒了,因為當時對濱海戰鬥艦的設想,實在太過簡單天真,已經不適合現在的高質量的海軍決戰。

濱海戰鬥艦總共有兩款類型,分別是雙體船類型的獨立級,以及單體船類型的自由級,其性能特點,速度非常快,要在濱海作戰。所以不論是自由級還是獨立級,吃水都非常淺,而且全身大量採用鋁等輕型材料,這帶來嚴重的問題,對海象抗性差。不過濱海戰鬥艦速度確實很快。因為採用了噴水推進器,獨立級最高速度能達到44節,自由級航速能達到47節,換算成公里,那就是每小時接近90公里,基本上和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速度差不多。

根據梅復興先生的文章,濱海戰鬥艦隻採用了美國level1的存活基線,也就是說,它的設計標準相當於巡邏艇,要低於台灣目前使用的派里級巡防艦的level2的水平。而level1的標準甚至不要求軍艦在被敵人火炮擊中後能持續作戰,而只是允許人員安全撤離。換句話說,它的戰場存活能力非常差。

最讓人頭疼的是濱海戰鬥艦的武器裝備系統,濱海戰鬥艦標準排水量2000多噸,滿載排水量3000多噸,這個排水量已經達到輕型護衛艦的標準,和台灣目前正在建造的輕型巡防艦差不多。但是濱海戰鬥艦的火力實在是太差了,從防空能力上來說,濱海戰鬥艦不具備區域防空能力,只有點防空,裝備的是密集陣近程防衛系統和公羊防空導彈。公羊導彈是紅外製導的近程防禦導彈,該系統射程只有10公里,說句實話,濱海戰鬥艦如果派往紅海,被胡塞武裝的反艦導彈擊中,我都不會意外。

而在反艦武器上,自由級濱海戰鬥艦沒有裝備反艦導彈,而獨立級濱海戰鬥艦裝備了八枚NSM海軍打擊導彈,戰鬥力還可以。

自由級濱海戰鬥艦沒有裝備反艦導彈,它裝備的是什麼呢?是地獄火導彈,用來對地打擊的。從中就能看出濱海戰鬥艦,從一開始的任務設計上來說就出了大錯誤,在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在海洋上可以說是戰無敵手,而面對各種反恐戰爭的威脅,開發濱海戰鬥艦就是把這些軍艦派到近海執行各種任務,甚至進行對地打擊支援。獨立級濱海戰鬥艦,甚至能夠起降兩架直升機。一艘滿載3000噸的輕型軍艦,竟然能夠搭載兩架直升機,可見美國人是真沒想著用濱海戰鬥艦在海上和敵人的艦隊進行對決,它的主要任務是在近海對陸地上的戰鬥提供支援。

結果十幾年過去,就發現這樣的一個設想實在是太過簡單、太過天真,完全不適合現代的戰爭。

台灣的輕型巡洋艦裝備8個垂直發射系統,可以一坑四彈,搭載32枚海劍二防空導彈,一艘輕型巡洋艦的防空能力,就要比六艘濱海戰鬥艦加起來還要強。

這就是濱海戰鬥艦的第一大缺點,武器裝備已經不適合現代化的高強度海戰。當然我們這裡要多說一句,濱海戰鬥艦的失敗,其責任主要在於美國海軍,各位觀眾如果是工程師,就會知道你設計的東西是根據甲方的要求來進行的,甲方要求你設計成這個樣子,你就要設計成這個樣子。濱海戰鬥艦之所以如此失敗,美國海軍要擔負主要責任,而濱海戰鬥艦使用的一些科技本身還是不錯的。

濱海戰鬥艦的第二個問題是目前服役的軍艦還有一些問題,最早濱海戰鬥艦的開放式模塊化的設計,簡單來說,就是根據任務類型決定攜帶什麼樣的模塊,可以執行反潛任務、反水雷任務。但是反潛模組,因為聲吶技術問題已經被美國放棄。而反水雷模組的更換作業時間也要長達幾個星期,導致最早的模塊化設計相當於完全失敗。

除此之外,單體的自由級濱海戰鬥艦,因為齒輪箱出現嚴重問題,故障率很高,美國海軍甚至規定不要使用燃氣渦輪機,只是使用柴油機來避免嚴重故障,就導致自由級濱海戰鬥艦,目前只能以大約15節的速度進行巡航。

濱海戰鬥艦的第三個問題就是台灣引進將十分困難,主要原因是軍艦上的很多裝備,並不是美國自己開發的。

根據梅復興先生的文章,濱海戰鬥艦上的搜索雷達用的是瑞典或者德國的產品,主炮是瑞典設計,反艦導彈是挪威設計,也就是說,台灣如果想要購買濱海戰鬥艦,還要獲得這些國家的輸出許可。雖然最近幾年以來,台灣的國際形勢變得更好,越來越多的國家願意向台灣出售軍事武器裝備,以美國、英國為主,但是北歐國家挪威和瑞典的態度仍然很不明確,之前台灣在引進M109自走炮時希望引進瑞典的神劍精確制導炮彈,但沒有獲得瑞典政府的批准。所以現實地講,就算美國願意賣,台灣最後能否取得其它國家的批准也存在很大的變數。

濱海戰鬥艦的第三個問題是貴,有觀眾可能會想了,你之前不是說濱海戰鬥艦便宜嗎,怎麼又貴了呢?濱海戰鬥艦是又貴又便宜。說它便宜是因為台灣的購買價格非常實惠,只是當時造船價格的5%,也就是2000多萬美元,說它貴是它的維護成本高。它的維護成本有多高呢?我找到了一篇2021年來自「防務新聞」的報導,根據「防務新聞」的計算,每一艘濱海戰鬥艦每年的運營成本在7000萬美元,而美國海軍否認了這一數字,但表示,維護一艘濱海戰鬥艦的成本在5000萬美元。

這個成本已經非常高了,美國目前主流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維護成本在8100萬美元左右。可是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噸位9000多噸,幾乎是三艘濱海戰鬥艦,而上面的武器裝備各個系統也絕非濱海戰鬥艦所能相比。就算按照美國海軍公布的數字,維護一艘濱海戰鬥艦,每年需要5000萬美元,其成本也達到了伯克級驅逐艦維護成本的60%至70%。可是濱海戰鬥艦的實際作戰效能,恐怕連伯克級驅逐艦的10%都達不到。

我們再來看台灣的情況,台灣固然可以花費2000萬至2500萬美元求購一艘濱海戰鬥艦,但如果維護它,每年需要花費5000萬美元,不知道大家覺得怎麼樣,我覺得是相當貴的。

我們今天簡單和大家介紹了濱海戰鬥艦的三個優點,第一個就是新,第二個就是熱艦轉移,第三就是購買成本便宜。但我們仔細去分析,每一個所謂的優點背後都有難以承受的缺點,濱海戰鬥艦之所以新,是因為它的作戰性能已經無法滿足現在高強度的對抗,所以美國提前將它們退役。而濱海戰鬥艦雖然購買價格便宜,但是維護價格卻十分高昂,長久計算並不是一個合算的買賣。所以仔細研究之下,是否購買濱海戰鬥艦,似乎不是一個很困難的決定了。

在梅復興先生的文章刊登之後,有一些媒體曲解了文章的本意,說是美國強迫台灣去購買這些濱海戰鬥艦,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在梅復興先生的第二篇文章中明確指出,美方對此案表示有點驚訝。其實在過去幾年來,美國拜登政府對於台灣提供大型水面作戰軍艦的意願並不高,不主動建議也從未鼓勵過。

不過,當台灣方面提出此方案之後,美國和台灣的官員從夏天以來就不斷就此案進行討論,在今年10月底華盛頓舉行的國防政策會議上,美方提供了分析報告,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是或者不是的答案,而是提出了幾個值得考慮的因素,請台灣方面考慮定奪。

濱海戰鬥艦最終是否能到台灣,我對此持保留意見,從軍事角度上來說,台灣並不需要濱海戰鬥艦,與其花費兩三年等待美國、瑞典、挪威等國家批准出售濱海戰鬥艦,不如集中精力建造自己的輕型巡防艦艦,兩三年之內,台灣也有足夠的水面軍艦來替代老舊的諾克斯級巡防艦。

過去五年以來,台灣的震海計劃不斷推遲,給台灣海軍的運營帶來很大的困難,如何解決這個困難,恐怕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vjPE-4XnyqBBuxhXshSAw
訂閱Youmaker頻道:https://www.youmaker.com/c/tansuo
訂閱探索時分Telegram群組:https://t.me/jiemishifenchannel

探索時分》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