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中國產能過剩引發抵制 黨媒甩鍋美國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5月15日訊】中共輸出過剩產能遭到歐美警告之際,黨媒《人民日報》5月12日刊文稱,這是美國為了大選年炒作的話題。不過經濟學者指出,產能過剩的根本問題是中國經濟結構錯配。

黨媒《人民日報》5月12日刊登署名「鍾才文」的文章,聲稱美國最近高度關注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是為了打壓中國優勢產業,也在大選之年採取的策略。

這篇文章寫在歐美國家紛紛抵制中國產能過剩的低價產品傾銷世界之際。上個月,美國財長耶倫和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時,都對中國產能過剩發出警告,要求公平貿易。歐盟執行副主席維斯塔哲再次批評中國產能過剩危及歐美經濟安全,並預告將對中國供應的風力發電機展開「反補貼」調查。

但《人民日報》的文章稱,鋼鐵、燃油車等傳統產業和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是支撐美國賓夕法尼亞、密歇根、佐治亞等幾個關鍵搖擺州經濟增長和就業民生的重要支柱。美國大選候選人為了迎合關鍵搖擺州選民,最近才如此重視中國新能源的產能過剩。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指出,的確在今年的大選年,拜登加緊了對中國的產能過剩輸出的控制跟壓制,但除了大選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因為中國在過去傳統的家用電器、家具還有衣服成衣製造方面,已經是壟斷全球的一個出口地位。而現在中國想將那個風能發電、渦輪機組還有電池、電動車,作為一個新的突破口,這將會是整個國際貿易裡面除了能源之外最大宗的商品,所以的確歐美也非常擔心,這種巨額的貿易順差會導致他們國內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增加,國內失業率的增加。」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表示,黨媒企圖解釋產能過剩對外傾銷所引來西方國家的反擊,但其實根本問題是中國經濟結構錯配,也就是生產結構跟需求結構落差太大。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現在的問題就是經濟結構的錯配,已經衝擊到別人的產業跟就業機會,所以這是根本問題,這跟美國有沒有大選沒有關係,美國沒有大選,難道就不會課關稅嗎?還是要課的。西方國家當然要反制,因為不能讓中國的這些低價產品,橫衝直撞把別人的產業給打垮了,所以根本問題在於中國經濟結構有錯配,生產結構跟需求結構不能配對,太嚴重。」

隨著中國經濟在疫情後復甦乏力,房地產市場陷入蕭條,中共當局寄希望於所謂的「新質生產力」,也就是以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的出口,來拉動經濟。中共總理李強最近稱,中國「新三樣」的出口去年增長近30%,而美國媒體形容,「新三樣」正以極低價格像潮水一樣淹沒國際市場。

不過中共黨魁習近平近期訪問法國,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會晤時聲稱,「中國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黃大衛:「中國究竟存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其實看你的原來的計劃會怎麼去使用。目前我們看到的是根據一些路透社其它的一些報導,很多商業調查,對中國的整個汽車產業調查來說,他們的開工率,或者是說產業流水線的利用率大概50%左右,那50%左右的話就證明了它存在一個產能過剩。至於有多嚴重,那還看它這個出口是真實出口銷售,還是出口去出租囤貨,這是兩碼事。所以我們覺得應該目前來說,從電動車產業來說,中國是產能過剩的情況是比較明顯的。」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表示,中國的經濟發展的道路是要修正經濟結構的偏差錯配,大部分的生產能夠被國內需求消化。但疫情解封後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國內需求萎縮,大家不敢消費,所以只好對外傾銷。

編輯/尚燕 採訪/易如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