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习李的三大经济难题

【新唐人2012年12月10日讯】(新唐人记者刘璇综合报导)中共“十八大”结束,中国将开启习李时代。此时的中国转型期矛盾积聚,社会冲突随时可能爆发。与此相伴的是,中国增长模式遇到挑战,被迫进行结构调整与增长模式转型。经济转型是经济资源重新配置过程,将改变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也意味着利益格局面临重新调整,瑞士银行财富管理研究部亚太区主管浦永濑香港媒体发表文章称,就目前的形式,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将面临着三大经济难题的挑战。

12月10日,浦永濑在香港《信报》发表的文章中表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现实极具挑战性。一个是,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老年人抚养比率,即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岁至64岁人口之比,在过去60年一直保持约10%的水准,到2010年只是小幅上升至约13%。与美国、法国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2%、28%和38%形成鲜明对比。由此使得中国享有较高的储蓄率或资本供给。但是,由于2015年将开启高龄化时代,此种“人口红利”将很快消失殆尽,从而导致储蓄率快速下降。

再一个就是:中国的消费模式是扭曲的。在中国文化里,房产与食品和服装等同被列为基本必需品,而不是将其视为可能获取财务收益的一项投资。持续上涨的房价迫使人们储蓄资金,以便有能力购买房产,从而导致对其他日常消费品的挤出效应。

第三个是,当前中国贫富悬殊的情况非常严重,极少数人控管大部分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只有极为有限的储蓄,这使得改善低收入家庭福利的问题势在必行。

《21CN财经综合》文章指,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式不容乐观,股市低迷,房价高企不小,民企经营环境恶化。未来几年,如何在调结构的同时稳增长,是新一届领导人最紧急且棘手的任务。

房地产繁荣走到尽头

《搜狐财经》随着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房地产投资激增。地方政府向开发商出售了大片土地。但现在,以大幅信贷扩张为背景的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城市的天际线上到处是未完工的建筑,过去的投资导致房地产供应过剩。

随着工厂、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趋于饱和,这种投资的盈利能力也开始衰退,打击了企业借款和银行放贷的意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经济学家估计,中国经济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从21世纪初的接近90%下降到2011年的60%左右。

中国宏观经济研讨会显示,政府无力缓和出口疲软的局面,出于对政府债务增加和房价飙升的担忧,刺激政策的操作空间进一步压缩。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