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囤泡麵了!利用蘋果、紙巾 讓蔬菜儲存更久(組圖)

文/蘇冠米

在中共肺炎(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大流行下,很多國家的民眾居家避疫,開始自己煮三餐。有些人因不方便出門買菜,又擔心蔬菜不耐存放,因此囤積了許多泡麵和罐頭,甚至天天以泡麵為食。其實,如果用對方法,買回來的新鮮蔬菜可以保存一周,甚至更久。

利用生活小物 延長食物儲存期限

在疫情嚴重的地區,為免病毒傳播,政府建議減少出門購物次數,因此民眾偏向一次採買許多食物,泡麵和罐頭成了許多人的首選。但這些食物調味較重,且往往含添加劑,不適合過多食用,新鮮的食材仍是理想選擇。蔬菜類只要妥善處理,也能存放較久。例如耐放的洋蔥、紅蘿蔔、馬鈴薯、地瓜等根莖類蔬菜具抗氧化功效,在疫情期間多食用有益健康。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分享自己的保存方法,只要巧妙利用一些生活小物,就能輕鬆延長食物儲存期限。

● 絲襪:將廢棄的絲襪洗淨,裝入多顆洋蔥。每顆中間打一個結,然後將整串掛在陽台蔭涼通風處。欲烹煮時就剪下一顆。

蘋果+鋁箔紙+紙袋:將馬鈴薯裝入紙袋,並在中間放一顆蘋果。紙袋外層或內層再圍一張鋁箔紙。接著,鬆鬆的折起袋口,放在陰涼處。

譚敦慈解釋,馬鈴薯容易發芽,而且發芽後有毒,不能再食用。然而蘋果釋放的乙烯可抑制根莖類食物發芽。另外,馬鈴薯照到光也易長芽,因此紙袋再加一張鋁箔紙可隔絕光線。

將馬鈴薯裝入紙袋,並在中間放一顆蘋果,可以避免馬鈴薯發芽。(Shutterstock)

乙烯也有催熟水果的效果,因此不能把蘋果和香蕉放在一起。譚敦慈補充,香蕉也能釋放乙烯,所以整串香蕉熟得快。她習慣將香蕉剪成一根一根,並平放在通風處讓乙烯散掉,避免過早變黑、熟透。

● 濕紙巾:將胡蘿蔔的蒂頭切掉,用濕紙巾包住,順著胡蘿蔔的生長方向以直立方式放入袋子裡,再置於冰箱存放。

譚敦慈分享她自己的常用作法:胡蘿蔔或白蘿蔔買回來後先削皮、切塊再放入電鍋蒸煮,最後分裝冷凍。每次要吃時取出一份,加點其它菜、肉一起烹煮,就可省去滷煮的時間。

● 廚房紙巾:葉菜類買回家後,用廚房紙巾包好,避免沾水,然後直接放入塑膠袋內,袋口打個鬆結,順著蔬菜生長方式直立放入冰箱最下層的蔬菜室冷藏。如果存放空間不大,稍微傾斜也可以。

有些市售蔬菜可能為了保持新鮮濕潤而噴水霧,譚敦慈建議選購表面較乾的蔬菜,因為水會加速腐壞。而無論是有無噴濕的蔬菜,最好都用廚房紙巾包住,從而調控水分。本來就耐放的高麗菜,切開後用廚房紙巾包起來再放入塑膠袋裡,可以放更久。而外層塑膠袋不能密封,避免將水氣封在袋子裡。

選購表面較乾的蔬菜,可避免過早腐爛。 (GEORGES GOBET/AFP via Getty Images)

經過這樣處理的綠色蔬菜可以放一星期,但因為葉菜類放超過5天後營養素會漸漸流失,建議還是在5天內食用完畢。

譚敦慈也喜歡買蕃茄,但會挑選綠一點的番茄,較有利存放。蕃茄不需要冰冰箱,放在陽台通風處即可。

菇類最好挑選有包裝的,例如真空包裝的金針菇,不要拆開、直接存入冰箱可放一星期。若是散裝菇類,建議先別清洗,而是切掉蒂頭,用廚房紙巾包好再放入密封保鮮盒,並在2~3天內吃完。

至於其它真空包裝或未開封的米、穀類和乾貨,未開封時放在乾燥陰涼處即可,但開封後要放入冰箱。

冰箱保持7成滿 食物管理要「一目了然」

很多民眾習慣將採買回來的東西一股腦兒往冰箱塞,但堆積太多食物的結果,往往是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譚敦慈指出,冰箱內容物不要超過7成,應有3成是空的;而她家裡的冰箱,其實僅使用了3成空間。這是因為,冰箱若塞滿食物,不僅容易髒亂,也常令食物被遺忘,放到過期或腐敗。

同時,冰箱被堆滿,也讓人難以掌握存放了哪些食材,導致重覆購買造成浪費。

因此,冰箱的管理原則是讓所有食物「一目了然」。

譚敦慈指出,冰箱裡最常被放到過期的是醬料,因此醬料要放在一起,讓家人清楚有哪些種類,避免重覆購買。蝦米、乾香菇、紅豆和綠豆這些食材可用透明密封袋封好,排列在冰箱門上,以便清楚掌握剩餘的量。

對於近期採購的泡麵和罐頭,也建議一同平放於抽屜內,拉開後就知道家中有哪些存貨。

至於冰箱區域的劃分,她提醒,切好的水果和熟食要放在冷藏區域的上層,生食和解凍的食物放在下層,避免解凍的汁水往下滴而汙染到熟食。放冷藏區的熟食要在2天內食用完畢。

囤積過多糧食易造成浪費,應適量採買,一星期的量就足夠。(AFP via Getty Images)

譚敦慈呼籲,任何食材都應適量採買,買一星期的量就夠了。她發現很多人容易買過量,最後因腐敗、過期而丟棄,「不希望人們浪費食物,因為這些都是農民的心血」。

由於台灣目前尚掌控住疫情,外出採買只要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回家立刻洗手,基本上是安全的,因此譚敦慈不建議台灣民眾囤積太多食物。「疫情嚴重地區的民眾會比較辛苦,」她說,但仍建議依家裡人口規劃一周食材份量即可,吃多少、買多少。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