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補精」吃一寶 古書有記載 家家必備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6月05日訊】風吹麥浪,梅雨潤物,又是一年芒種時。今天(6月5日)是芒種節氣,進入仲夏,天氣變得炎熱,養生注重「補精」。古書中記載「精生於谷」,芒種「補精」的食材家家戶戶都有。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芒種節氣正是農人插秧、播種榖類作物的關鍵時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寫道:「芒種,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曆書中也說:「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榖,過此即失敗。」農諺又云:「芒種不種,再種無用。」

芒種恰逢盛夏時,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三個節氣。俗語說「芒種蝶仔討無食」,芒種過後,天氣變得炎熱,許多花兒都過了花期,蝴蝶很難採食到花粉了。

按照周易八卦來說,芒種節氣之卦是天風姤卦,此卦象是五陽爻在上,一陰爻在下。也就是說,夏天的盛陽走到轉折點了,天氣雖然炎熱,但陰氣已經開始冒生了,此時養生要防微杜漸,杜絕災害於微處。

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容易耗精氣。因此,芒種養生要清熱袪濕,尤其注重「補精」。

《黃帝內經》云「汗者精氣也」,又說「精生於谷」「五穀為養」,所以在仲夏芒種時節宜食用五穀養精。

清代《養生三要》推薦食粥補精:「世間之物,惟五穀得味之正。但能淡食谷味,最能養精。凡煮粥飯,而中有厚汁滾作一團者,此精之精液所聚也,食之最能生精,試之有效。」

其中提到「厚汁滾作一團者」,指的是米粥剛做好時,浮在粥上黏黏的稠汁,民間又稱之為「粥米油」,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元代《茹談論》也有:「彼粳米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屬陰而最補者也。」粳米是食用大米的一種,一般呈橢圓形,米粒半透明較圓胖。

古人認為,粥對於生津止渴非常有助力。早餐吃粳米粥,一天都會感到口中生津。而且粥比飯或其它主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可以迅速恢復體力,提升身體機能。

除了大米粥之外,小麥粥也有生津止渴的功效。《本草綱目‧谷之一》說:「消渴心煩︰用小麥作飯及粥食。」

要想取得補精之寶——粥米油,熬粥時要掌握好水與米的比例,一般一碗粳米,加15碗水,而且一次就要將水放足,切勿中途添水,否則粥米油就被破壞了,粥的濃香也會大打折扣。

芒種適逢仲夏,適合吃一些紅色的水果。如西瓜,能生津止渴;櫻桃、葡萄則可以補血護心。

綠豆、薏仁、小黃瓜、冬瓜、苦瓜等蔬菜食材,可以解暑熱祛濕,有助於芒種節氣養生。

另外,炎熱的夏天儘量不要食用燒烤油炸的食物,容易上火,耗損津液。

芒種養生還可以晒太陽,能吸收盛夏的陽氣,掃除體內寒氣,對於體內濕氣重的人,還有減重效果。

不過,仲夏的太陽很毒辣,晒太陽宜選擇在早上太陽剛出來和黃昏太陽下山前為宜,防止中暑。

(責任編輯:唐穎)

相關推薦:芒種節氣 送花神、青梅煮酒習俗流傳千年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